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潮陽區(qū)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 走進潮陽 > 潮陽文化
分享到:
棉城在東晉至唐初,稱新興鄉(xiāng),是一個濱海小漁村。東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始置潮陽縣,縣治設在臨昆山麓,今銅盂、和平兩鎮(zhèn)交界之小北山西麓。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移遷潮陽縣治至新興鄉(xiāng),新興鄉(xiāng)改稱棉陽。棉陽(今棉城)始為縣治,至今已經(jīng)歷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滄桑歲月。
據(jù)傳說棉城在遠古北臨牛田洋(榕江出??冢蠟l龜頭海(練江出??冢涞匦巫笥医陨?,前后皆水,占山海之便,形似一條船。文光塔是船的桅,船有桅才能揚帆出海,乘風破浪。棉城古邑雖經(jīng)二十世紀 70年代以來的改造,舊貌變新顏,但從現(xiàn)存的古城故址遺跡以及有關史志的記載,還是可以約略窺見清代棉城古邑的舊貌,向世人展現(xiàn)千年古城的足跡。
棉城古邑經(jīng)歷代建設至清代已初具規(guī)模。按當時立城格局,建有城垣、護城河、縣署、倉儲、試舍、學宮、廟宇、圩市、坊巷、水井、溝渠等設施,以及民居和少數(shù)大宅、園林。
現(xiàn)老城區(qū)的古遺址有:古城垣遺址(現(xiàn)東、西環(huán)城路);縣署遺址(現(xiàn)區(qū)政府址);現(xiàn)在的中華路由清代縣西巷、新街和大街三段構成;今天的水門直街為清代縣東巷;清代城隍巷為現(xiàn)中山西路一段;教授巷則在原巷址拓寬。清代學宮及周邊祠宇位于現(xiàn)今潮陽賓館與人民武裝部址及周邊區(qū)域。
棉城于元至正十七年( 1357)始筑土城。明正統(tǒng)十年(1445)改用石筑城墻,以御???。清光緒年間(1875~1908),城墻改為磚石結構。城垣起于北關(今中華路北端路口),繞西環(huán)城路至南門橋,再沿東環(huán)城路至萬福橋繞回起點,周長4.21公里,墻基寬4.7米,外墻高8.3米,內側高4米,寬2.3米。城墻筑有垛眼1116孔、銃臺13座、望樓14座、炮臺6座。城開6門并建城樓,即北門、東門、南門、西門、水門、小南門。門外筑有甕城作為重門,以利防御。清末,縣城面積約54000平方丈。民國4年(1915)始拆城墻,民國14年基本拆除。民國17年辟城墻基作環(huán)城馬路。
護城河是棉城古邑的屏障。史載:城西北為縣治來龍,舊無濠,唯城東一帶下有淺濠,自東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明天順年間( 1457~1464)筑城墻挖河;弘治五年(1492)鑿寬至5丈,并筑護岸石堤。從此,南北相通,民賴舟楫之利。清代縣城護城河上有橋五座,即東門橋(在甕城內);南門橋(在甕城內);泰安橋(在小南門甕城內);太平門橋(水門橋);萬福橋即內柴橋。這些橋使城內外交通方便。
從清代到民國,護城河幾經(jīng)疏浚,但由于年代久遠護河石堤相繼崩塌,到上世紀末已破損不堪。 2008年全面整修,護河石堤改用鋼筋水泥澆注,兩岸整修成綠化步行道,成為棉城一道新的風景線。
縣署位于北門內直街(古為縣西巷現(xiàn)屬中華路北段)之東,坐北向南??h署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唐元和十四年( 819)由范思禺獻祖塋地創(chuàng)建。元末戰(zhàn)亂被毀。明洪武二年(1369),知縣姚復初于原地重建。后數(shù)度修繕,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8),縣署大院內建有譙樓、密室、土地祠、縣獄、號房、刑杖房、庫房、班館、廂房、承發(fā)房、花廳、齋房、水池等,主體布局為四堂三進,縣署執(zhí)事機構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官廳分設于大堂與二堂之間夾道兩側,正堂為縣官升堂審案之所??h署前門匾書“潮陽縣”。內庭中有甬道,建木坊于其上,外書“公生明”三字,內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語,兩旁有皂隸亭,上為大堂。
民國時期的縣公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潮陽縣人民政府仍設于此,并先后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其中 1981年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建設,形成臨街4~5層的辦公樓。中共潮陽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人民政府、縣政協(xié)、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黨政機關均集中于院內。
縣誌記載,清代在縣城內還有如下署廨:縣丞署(附縣署東);教諭署(在崇圣祠西);訓導署(在縣丞署前);塔子行臺(在游擊署西),前后凡三進旁與署通,中有蓮塘、小橋,為委員茇舍之所;潮陽營游擊署(在城內塔館西),前后六進;中軍守備署(在城內常平倉北 );左哨千總署(在城西門內);右哨千總署(在城東門內舊街);軍裝庫(在守備署內);火藥局(在西門城樓北畔地洞)。在太平門外設有校場,中有演武廳,左為馬道,旗鼓亭在其旁,右為將臺,計地16畝4分,袤(長)68弓,廣(寬)58弓。
城內設倉廒數(shù)座:東倉(在縣署東,庫在縣署大堂之右);西倉(在縣署西),光緒二年( 1876)改建為試舍;際留倉(在大鹽巷);常平倉(在新街城隍巷口);社倉(庫址無記載)。
清代縣城設試舍一處,址在縣署西,舊為西倉,光緒二年改建。有堂匾曰“樹人”。后有正廳一,廂房二。東西各有別室為閱卷所。由堂而下為甬道,旁列兩廡,又西增一小廡,計座號 1300有奇,前辟大門,門凡三,外拓廣庭,庭東西門各一,盡處為照墻。
潮陽的學宮與孔廟合一,孔廟在清代稱文廟,址在縣華亭橋南稍折而東,臨于清渠之上,南向(今潮陽賓館與人民武裝部址)。內建圣殿(大成殿),殿下由堂而檐接以露臺,臺下為廣庭,庭分兩階,東西廡宅,其旁中立戟門,門匾曰“大成”,門凡三。出門過道橫焉。左右有兩門相向,東曰“騰蛟”,西曰“起鳳”。自過道而南為泮池,中架泮橋(石為之),直通中道,其旁砌拱橋,分東西兩路,與中道并列為三,外有欞星門,凡三門,門柱直上,其端貫以云氣。又外為過道仍東西兩門對峙,分書“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四大字,達東西學門“興賢”、“育材”兩坊,內匾各題“海濱鄒魯”四字。極南為照墻,有石匾刻“鐘靈毓秀”,環(huán)墻四周俱用丹臒。
大成殿后建有明倫堂,崇圣祠在其后,南向,原儒學署舊址;文廟騰蛟門外建有大魁樓;大成門左為興文祠;大成門右為致齋所。文廟西偏則分建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西南隅建有忠義孝弟祠;節(jié)孝祠建于太平門(水門)直街。
城內義學書院數(shù)處:文昌書院設于文昌廟內,址在舊街東側與學宮大成殿相望,文昌廟高閣壯偉,為縣署儒學之障;文光書院在塔館后(即雙忠祠);臧公書院設于臧憲祖祠,在縣西街,靈濟宮右,義學亦設于此。
培元堂文祠在治前街東,堂凡三進,計齋舍 16間。祠外有路,東北通司徒卿第,西抵大街之“卿臺三錫”坊照墻(坊為參政周瑃及子孚先、孫大理寺卿光鎬建),以南界城隍廟,西北墻陰為提學李齡祠,東有新亭曰“鳳鳴朝陽”東南有高樓曰“文明樓”。
縣署大門內左側有土地祠,三堂右有黃石齋祠;文光塔塔堂后建有漆公祠;光緒十年游擊署之西建慰忠祠,祀陣亡官兵。
城隍廟址在邑東門內通衢,與雙忠行祠相接。道光年間( 1821~1850)改建廟門,舊與雙忠行祠平列,時讓入數(shù)尺,頗失古制,同治二年(1863)合邑紳士請修,仍初制焉。真君廟舊在新街西,興讓坊曲巷,嘉靖二十五年(1546)遷縣西街新址,額曰“靈濟宮”。
雄姿卓立的文光塔,是棉城的象征,歷史的見證;古老的傳說神奇美麗,是潮陽先民勤勞智慧的寫照。文光塔始建于宋紹興元年( 1131),置千佛于塔內,稱千佛塔,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趙汝箎重建,后廢;明崇禎八年(1635)知縣漆嘉祉主持重建,高42.42米,凡八面七級,級皆有戶,戶外有石欄,中各有佛像,其頂葫蘆則銅鑄為之,興工之夕有光亙空如日星,上下咸以為人文昌盛之兆,邑人吳仕訓更今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震塔圯,知縣支森建兩層中止;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唐文藻主持全面修繕,塔門兩邊有唐文藻題聯(lián):“千秋文筆振金石,百丈光芒貫斗?!?,匾額:“文光塔”。1989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城內建有寶光寺,址在新舊兩街之間,又稱千佛塔堂,匾曰“祝圣道場”,在清代,文武各官恭逢皇太后千秋、皇上萬壽祝釐于此。寶光寺東側有文照庵,僧人靜會嘗住此庵,雍正年間( 1723~1735)賑饑掩骼,匾曰“寶筏真宗”。
明清時期,縣城善社已有多處。同治十二年( 1873)知縣樊希元捐廉以及鄭、郭、陳、范諸姓商戶捐銀集資,在縣西門內鳳池巷(后池巷)新設育嬰堂一處,計房屋16間,并置堂租。
民國時期,民間善社尤盛。縣城有棉安、仁濟、安濟、建德、仁德、存德、存仁等善堂,各善社皆以施粥、施醫(yī)、施棺、修冢、造橋修路,賑災施孤為主,經(jīng)費依靠募捐。 1950年后各善社時辦時輟,1980年以來大部分恢復,宗旨如前。
縣城海內外鄉(xiāng)親賢達捐資興辦社會福利素有傳統(tǒng)。 1989年香港太平洋獅子會陳彥燦先生捐建潮陽人民醫(yī)院門診大樓;此前泰籍潮人姚宗俠先生于1981年捐資助建潮陽人民醫(yī)院中泰大樓,及后拓建棉城鎮(zhèn)六小學及姚宗俠小公園。進入新世紀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之風益盛,以宗教或姓氏為紐帶的民間社團,如大愿義工、姚氏大宗祠理事會、肖氏宗祠四序堂理事會、鄭氏宗祠孔安堂理事會和趙氏宗祠理事會等,皆有濟困助學、賑災救危等善舉,與政府公益福利機構一同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
清代海洋經(jīng)濟逐步發(fā)展,促進商貿(mào)發(fā)達,中心在縣城。城內設五市:縣前市,塔下市,東門市,南門市,北門市??h民航海經(jīng)商,歷史悠久。史志有縣民“逐末利者多居貨挾資以航海,而視家如寄”又有“巨商逐海洋之利,往來燕、齊、吳、越”的記述。本縣坐商(開店)素無大型。小商販眾多,本少利微,開小店設攤點,肩挑叫賣等遍布城鄉(xiāng)大街小巷。在清代潮陽經(jīng)濟以農(nóng)為主。由于封建土地制度束縛,農(nóng)田水利失修,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低下,農(nóng)村經(jīng)濟落后,城鄉(xiāng)居民飽受糧價劇漲之苦,每遇災荒之年,民生苦不堪言。
在舊中國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專制統(tǒng)治,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民生困厄。新中國成立后進行變革,開展有計劃的經(jīng)濟建設,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得到保障,除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 1959~1961)之外,總體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jīng)濟”的政策,棉城追隨時代的潮流,各項事業(yè)有較快的發(fā)展,是棉城歷史上經(jīng)濟發(fā)展最好的時期。
《潮府車志》載稱:潮陽自唐以前,聲教罕通,文物未著。自昌黎刺潮以趙德為師,士始知學,潮陽實被其風,冠婚喪祭多用文公家禮,故曰“海濱鄒魯”。
明隆慶縣志載“自趙宋道學大明之時,慨然以正學自任,卓為一郡儒宗者,實自鄭南升、郭淑云二先生始”。 《林志》、《韓文公廟碑》等史志稱:“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號稱易治”。 “潮人雖小民亦知禮義”,“世儒往往謂道學無裨于實用,豈知流風余韻猶能使人尊信至此”。至元代,有周伯琦《行部潮陽》詩記其時風尚曰:“遺老衣冠猶近古,窮邊學校久同文”。
《廣東舊通志》稱潮陽在明代,“強悍負氣,大類齊俗,士夫有豪宕好義之風”?!冻备囍尽氛f潮人今尚浮夸,其在細民輕生健訟,鄒魯之風稍替,然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篤族誼,鄉(xiāng)曲有詩書吟誦之聲,彬彬乎文物甲嶺表焉。
清甲申縣志載:“邑自唐、宋、元、明以來,風氣之盛衰,得失最不齊矣”。士人競治詩書、文藝間,亦尚名節(jié)。巨家大族類以孝友為家法,而助餉,賑谷及儲義倉倡文祠亦有好善之風。惟過聽小人,歲縻無益之費者,且比比也有。邑城賽會自昔已然,而奢華過之。然天后會、雙忠會猶資于商,惟真君、福德兩會則全靠于民戶。道光以前,大約不過十年一舉,自無賴藉神漁利,近且隔歲。有官紳阻之,輒造訛言,曰某年某阻遭神譴以死。乃諸生鄭廷楫等舊阻三次俱無恙,附志之以俟后之能恤民隱者。能厚風俗,正人心,庶其復鄒魯乎。
道光二十年( 1840)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大清帝國封閉的大門,從此西風東漸。清咸豐十一年(1861)基督教美國牧師雅西至潮陽傳教;同治七年(1868)縣城信徒在歸厚坊(今屬興歸)租民房由雅西主領禮拜,繼之,又以信徒蔡開龍之家為禮拜場所。后美國牧師陸亞當夫婦來潮陽繼任教務,并在城郊龍井創(chuàng)辦潮光學校、幼兒園和醫(yī)院,至1985年全縣有基督教堂25所,教徒1.5萬多名。天主教則先于基督教到潮陽傳教,至1985年全縣有天主教堂19所,教徒九千七百多名。
光緒三十一年( 1905)清廷詔令廢國子監(jiān)設立學部,停止科舉考試,縣學、書院停辦,改設新式學堂。其時官辦學堂甚少,棉城由士人自行設館授徒,或由殷戶氏族、鄉(xiāng)眾閭里延聘教師,教授子侄,私塾之設乃盛。如崇禮小學堂(址林家祠),著存小學堂(址舊街世魁大廳)以及七板橋假山書房等均為家族私學。
民國初縣城只有縣立小學二所,進入中期才略有發(fā)展,校舍則使用清代學宮祠宇。民國七年( 1918)由仁濟善堂創(chuàng)辦仁濟義學,址在塔館后祠;民國九年(1920)僑商鄭則士獨資創(chuàng)辦啟蒙義務小學,址設衙前節(jié)孝祠,入學免費,并維持私立端本小學(址在文光塔西金浦鄭氏宗祠藹肅堂)不敷經(jīng)費達20年;民國十年(1921)縣長陳素芳捐廉復辦于宣統(tǒng)元年(1909)首創(chuàng)的女子初等學堂,址在魁星閣;民國十三年(1924)著名柑桔學家鄭樹雄夫人方婉儀女士(金陵女子大學教育系畢業(yè),潮安庵埠人),于學宮旁創(chuàng)辦潮陽首所幼稚園,至1949年因經(jīng)費問題停辦。民國30年(1941)縣城淪陷,學宮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縣城小學、幼稚園全部停辦??箲?zhàn)勝利后,學校的恢復和發(fā)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事業(yè)受到高度重視,但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制約,到一九八○年前城內學校的校舍大部分仍使用祠堂。城內有棉城中學、鎮(zhèn)六小學、鎮(zhèn)二小學、鎮(zhèn)一小學和縣幼兒園。棉城中學址在王氏宗祠和金浦鄭氏宗祠;鎮(zhèn)六小學原址為姚氏宗祠;鎮(zhèn)二小學址在興歸石皎路陳家祠;鎮(zhèn)一小學原址為青龍門鄭氏祖祠孔安堂(孔安堂是潮陽現(xiàn)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學講堂故址, 2005年被汕頭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孔安堂修復重光,成為潮陽鄭氏共有的鄭氏宗祠)。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海內外賢達熱心捐資辦學蔚成風氣,其中有祖籍棉城古邑的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主席陳世賢先生、港商林百欣先生、鄭金源先生等。到上世紀末校舍建設有很大的拓展,原來破舊的祠堂平房校舍已基本由樓房取代。
清代縣城內分四坊:城北曰興讓,南曰南桂,東曰錦纏,西曰歸厚。新中國成立后,城內之興讓,歸厚二坊合為興歸,稱興歸居民委員會;錦纏、南桂二坊合為錦南,稱錦南居民委員會,興歸、錦南二居委現(xiàn)隸屬棉城文光街道辦事處管轄。
清代縣城已具備較完善的街巷道路。據(jù)縣志記載,縣內之街:一自治前直下至塔右曰新街,一自治東節(jié)孝祠直下至塔左曰舊街,各長 100丈,闊1丈2尺;俱由塔前抵南門,是為大街,長200丈,闊同上??h內之巷凡十有四:治之左為縣東巷,長抵太平門。右為縣西巷,折而北長抵北門。由治前街直下轉西為教授巷,長抵城邊。其下有鄉(xiāng)賢亭巷(即中賢巷,巷口大街西偏有父子鄉(xiāng)賢坊,為處士周伯玉及子參議彥器立)。越十數(shù)步為察院巷,即公館巷。轉東為城隍巷,長抵東門。又由街西轉為前池巷(巷口大街西偏,有紀念御史陳大器的進士亞元坊;巷口沿大街往南十數(shù)步還有為紀念御史鄭文奎、國子學正鄭璣等建的奕世科甲坊;再往南,大街東偏塔館前則有紀念主事林紹的進士坊)。再折為娘宮巷,上達縣西巷,下抵西門。由塔前大街西轉為趙家巷,即趙厝巷。下為大鹽巷,即際留倉巷。旁通小鹽巷。東轉為泰安巷,長抵泰安門。又由街而東為仙市巷。街盡處西轉為石獅巷。俱長抵城邊。
民國時期( 1912~1949),在拆除城墻的城基上改建為西環(huán)城路和東環(huán)城路,因此這兩條路保留了古城墻遺址;拓寬城隍巷過東門橋并延伸至窄軌鐵路,稱中山路;把清代新街和大街銜接并拓寬整治稱中正路,拓中正路時街兩側臨街零星建起十多幢高二、三層的混凝土結構騎樓,沿街還保留歷代為紀念鄉(xiāng)賢良吏,褒揚節(jié)孝而建的牌坊,據(jù)縣志記載,清代棉城大街共有牌坊13座,在其他街巷18座,共31座牌坊。民國二十二年(1933)拓建南中路。南中路北起南門橋與中華路銜接,南至龍井,兩旁建商住樓房200多間。還在南門橋靠東沿河建起“南門市”,形成民國時期縣城的“商貿(mào)中心”。
建國初,將中正路在縣署前向西折轉北延伸將縣西巷納入,并拆除沿街牌坊,進一步拓寬,改稱中華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城街道經(jīng)清障、截彎、拓寬和修筑路面等多次整治至 1985年棉城新老城區(qū)共修成主要巷道 71條,其中可通機動車輛的街道12條,形成較為完整的城區(qū)交通網(wǎng)路。其中以東西環(huán)城路為邊界的城內古邑,有可通機動車輛的街道6條:即中華路,中山路,亭腳路,水門直街及東環(huán)城路和西環(huán)城路。主要巷道 18條,大部形成于清代延續(xù)使用至上世紀80年代。新增巷道有光祿巷,李厝后巷,郭厝巷,官廳林巷,后池巷,羅漢松巷。清代娘宮巷上通縣署一段以中賢巷為界,往南為美歸厚里巷,往北為興通巷,下通西門一段,經(jīng)改造為亭腳路西段;清代縣東巷則改建為水門直街。
二十世紀九○年代棉城進行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老城區(qū)大部分老巷道為新建居民小區(qū)內通道取代,除保留形成于上世紀 80年代的六條主干街道之外,拓寬改造保留了教授巷。隨著舊城改造,城內的街道將以全新的布局出現(xiàn)。
二十世紀 70年代以前,縣城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水井和泉水,據(jù)潮陽縣志載:在大成殿之右,舊有泉涌出地中,清洌甘美,四時不竭。明永樂七年(1409),分巡僉事周伯通因知縣周宗賢之請,置亭其上,額曰“混混泉”,伯通自為記,后亭圯。知縣宋元翰乃鐫厥名于石。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通判周錫攝縣事,檄主簿劉紹元滌去污泥,甃以磚石,更名為曰“鐘靈泉”。此泉到民國時期已干涸,由此亦可窺視到在古城的建設改造的同時,對原生地質的破壞而造成自然生態(tài)的變化。
明、清時期縣城除民宅自備水井外,城區(qū)主要有衙前井(鼓樓井)、水門井、雙忠井、桃花仙井、東門井(鳴陽井)、塔館井、舊街井、甘泉廟井、市內九口公用古井,稱“九龍吐水”。古井上有六觚石欄,下砌以磚。至今除桃花仙井、塔館井、甘泉廟井留有遺跡外,其余已在舊城改造中廢棄。
縣志記載:明清時期城中有溝渠六條稱“六龍穿街”。多分布于縣城北部,西東走向,是縣城主要排水道。
城中六渠:一在縣前華亭橋下,通北郭之水,由城北右為復渠(即靈濟宮前),南折而東過縣前,又南折而東繞泮池逆轉而北,東過復渠注于濠,濠中潮長亦西入至于泮池。一在教授巷口街上,聚西偏溝渠之水,東過四人橋,由復渠注于濠。一在城隍廟巷,上通西郭之水,由城西為復渠(即七板橋),東流過鄉(xiāng)賢亭巷(在舊察院公館左),經(jīng)雙忠、城隍兩廟內逆轉而北,合流四人橋東注于濠,濠中潮長亦西入至于橋下。一在塔前,聚西偏溝渠之水,由娘宮巷繞前池流出新街,經(jīng)塔前東注于濠。一在塔下古井上;一在塔下舊稅課局下(今為民居),皆聚西偏之水各通復渠注于濠。溝渠上有橋三座,一是華亭橋,距縣前數(shù)十步,橋北有甲第元魁坊(為參義姚紹、郎中姚璦、治中姚琛立),橋南有父子翰林坊(為修撰肖與成及子庶吉士端蒙立);另一座是四人橋,在舊街,橋四偶有石人,橋南側有熙朝廉宦坊,(為主事林大有建)。此外還有位于鄉(xiāng)賢亭巷西的七板橋。
民國時期,隨著城區(qū)道路的開辟和拓寬改造,雖先后修建和新建部分陰陽排水溝,但清代的溝渠仍大部分保留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時渠中水質尚清,還可捉到小魚小蝦。
1978年前縣城公廁的糞便多售給農(nóng)民。居家的糞便由郊區(qū)農(nóng)民進城倒運,農(nóng)民則每年給相關居民以農(nóng)產(chǎn)品作回報。 1979年后,由于郊區(qū)農(nóng)民對農(nóng)家肥的需求急劇減少,農(nóng)民很少進城收糞,舊宅的糞便小部分為近郊農(nóng)民無償?shù)惯\,大部分倒入街巷排水溝、公廁和城河中。1980年后,由于人口增加,縣城住房建設改造加快,新建住宅普遍使用化糞池處理糞便,地表潛水受到嚴重污染,造成大部分水井不能飲用。為解決居民用水的需要,縣城于1979年5月始建自來水廠,至1985年底開始為居民供水。
從明代開始,縣城住宅建設多以姓氏宗族為單位建成合圍式院落群,稱“大厝廳”、“三座落”。這類建筑都以中部縱向以廳與天井相間而進。首進為門閭廳,二進為外天井,三進為中廳,四進為內天井,五進為后廳。清縣志載稱“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加壯麗。其圩市雖多茅舍竹籬,而城中強半皆高闬閎,厚墻垣。家有千金者,必構書齋,雕梁畫棟。民居俱用蠣灰和沙土筑墻,地亦如之,堅如金石?!逼漭^大型的有:位于新街的林厝廳;位于舊街四人亭的世魁大廳;教授巷東有肖厝廳,西有金浦鄭氏致嚴堂;中賢巷(鄉(xiāng)賢亭巷)東有周厝門閭和周氏家祠,中有金浦鄭氏中央廳(和敬堂),中賢巷西有七板橋大廳和鄭氏家祠瑞錦堂(原名廣業(yè)齋,俗稱七板橋假山書房,亦稱惟馨書屋);瑞錦堂坐北朝南,東鄰白旗廳(武進士鄭吉慶府第,因戰(zhàn)功賜入旗籍,故名);娘宮巷南端有娘宮廳;前池巷有“陳御史樓”;趙厝巷東有趙氏宗祠,西有陳惇臨“隆禋堂”,俗稱龍頭厝;小鹽巷“大夫第”屬三進二埕二厝包的大厝廳,內匾“神山衍秀”四字精美飄逸,“大夫第”三字堪稱書法精品,在棉城民間有“一雅大夫第,二雅望仙橋,三雅福、祿、壽”之說。可見潮陽人文薈萃,海濱鄒魯名不虛傳。
清末民初縣城民宅的建筑從大院落變?yōu)樾≡郝?,出現(xiàn)“四點金”、“下山虎”、小洋樓等,但仍以平房厝較為普遍。最突出的是出現(xiàn)現(xiàn)代中西結合的園林別墅,如“西園”、“耐軒”等(西園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這在縣城都是少數(shù)官家、富戶的住宅,廣大勞動人民則聚居在“一”字型成排的“竹竿厝”或簡陋的“一廳二房”式建筑物中。
民國時期由于政局不穩(wěn),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縣城保留清代構筑較多,城區(qū)拓展較少。民國 26年(1937)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翌年4月,日機首次轟炸縣城,民國29年(1940)縣城再遭日軍飛機轟炸,學宮一帶古建筑群被夷為平地,大量民居遭到空前破壞,滿目瘡痍。民國30年3月25日潮陽縣城淪陷。日軍占領潮陽期間實行法西斯統(tǒng)治,其滔天罪行罄竹難書。民國32年(1943),又遇上嚴重干旱,加上瘟疫(霍亂)流行。敵禍、天災、疫病三災并發(fā)。海無可漁,地無可耕,商鋪倒閉,各業(yè)蕭條,僑匯斷絕,民不聊生。人民遭受空前刧難。
新中國成立初期,棉城古邑殘垣斷壁仍隨處可見,其間零星散布著歷經(jīng)天災戰(zhàn)火幸存下來的古代建筑,悠悠千古,世道滄桑,使人對這千年古城徒增幾分蕭疏的感慨。但那時馬路和巷道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連下水溝也極少見垃圾污物。清靜的小巷,整潔的民居,構成古城獨有的淳樸風情。這是歷經(jīng)苦難的棉城人民對來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生活的珍惜和對新時代的信賴。
從 1950至1980三十年間棉城在舊城改造中,穩(wěn)中求進。五十年代末相繼創(chuàng)建“文光公園”,新建 “工人文化宮”、“新潮戲院”、“華僑旅行社”等公共設施。六十年代先后擴建東門橋、南門橋,新建文光橋、潮陽影劇院及許多住宅、商務和行政辦公大樓。七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隨著縣城人口增多和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到2000年棉城城區(qū)已擴展到近10平方公里,是清代古邑的16倍多。為了適應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需要,1990年11月潮陽縣成立“修編縣城總體規(guī)劃領導小組”和“棉城建設領導小組”兩個機構,還聘請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著手新的縣城建設規(guī)劃修編工作,從而拉開舊城大規(guī)模改造的序幕。到2010年歷經(jīng)近20年的舊城改造,已見成效,一派太平大盛世的景象,使人感到這座千年古城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F(xiàn)在棉城的建設和各項事業(yè)日新月異,方興未艾。
如果說棉城古邑像一條停泊在南海之濱的超級艨艟,從遠古開來,歷經(jīng)艱難險阻?,F(xiàn)在的棉城,如同一艘現(xiàn)代化的巨輪,沐浴潮陽,乘風破浪,正向著希望的彼岸遠航!
?。ㄗⅲ骸冻备囍尽分该骱胫纬敝萃嚪葜餍薜摹冻敝莞尽罚?/div>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潮陽區(qū)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是否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