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潮陽區(qū)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 走進潮陽 > 潮陽文化
分享到:
東巖,系潮陽四大名巖之一,位于城南街道大南村轄內(nèi),系古城東山之余脈,向東綿延三里而異峰突起,凌峭峻拔,山勢奇?zhèn)?,巨石壁立,巨石之下,鳴泉潺潺,雜樹鳥鳴,古剎錯落,洞府天成,獨攬山、石、林、泉之幽勝,向來以唐之卓錫寺、宋之金頂寺、明之石巖寺的悠遠歷史,展現(xiàn)佛、道、儒三教渾融的禪林風(fēng)采。東巖系原潮陽縣文物保護單位。
一、
卓錫古寺
卓錫古寺,原稱白牛巖,為東巖最早開創(chuàng)的禪寺。據(jù)載:高僧大顛禮西巖惠照禪師披剃后,登南岳參石頭希遷禪師得大無畏法,于唐貞元六年(790)歸潮陽,率徒眾登東巖開辟白牛巖修持。適逢當(dāng)年天旱,山上缺水,大顛施法力以禪杖鑿巖引泉,從此石壁甘泉千載流淌不絕,后人稱此泉為“卓錫泉”。明代古剎重修時,更名為“卓錫古寺”。至今山門匾額保存“卓錫古寺”四字,蒼勁遒健,乃明嘉靖進士、官至江西巡按的邑人蕭端蒙之手跡。巖中的白牛洞,傳說是大顛禪師之所,洞頂石壁凹蝕處,酷肖僧人趺坐之形態(tài),后人拊會稱為“大顛坐禪之反影”。
古寺因大顛之令名而備受歷代文人墨客之向往,至今巖前石壁上,留下前人題詠的多處石刻,讓后人摩崖興嘆!
而今,古剎占地約20畝,坐東北向西南,歷劫興廢已難祥考。改革開放后。當(dāng)?shù)匦疟婇_始籌資修葺。1997年,閩籍比丘僧釋門輝蒞寺任住持,即以堅韌之道心和圓融之人緣,啟發(fā)信眾捐資出力,經(jīng)十多年來的精心營建,已依山傍崖完成大雄寶殿、觀音殿、萬佛閣、齋堂、僧舍以及綜合大樓等多項工程,開辟登山水泥大道及停車場,總建筑面積逾2000平方米,凈資投入逾千萬元。住持門輝師既注重歷史名剎的恢弘擴建,尤其注重道風(fēng)建設(shè),弘法利生,扶貧濟困、救災(zāi)助學(xué),充分體現(xiàn)一個時代僧人悲智雙運、行解雙修的高尚情懷。
二、
石巖古寺
石巖古寺,別稱“石巖小隱”,占地不足200平方米,位于卓錫古寺東南側(cè)巨石之上,洞府天造地設(shè),僧人巧借天然石洞為禪房,又鑿石成窟內(nèi)刻摩崖石佛圣像。該寺由邑人釋無知和尚開創(chuàng)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無知和尚于石室潛居修持,至今石室匾額猶存“雪嶺修因”四字,兩側(cè)禪聯(lián)云:“明心不管風(fēng)煙雪,見性時添甲子長”。石室周圍崖壁上,歷代文人墨客贊美東巖的詩文題刻琳瑯滿目。
石窟中之石佛,乃摩崖浮雕,系明代開山祖釋無知創(chuàng)寺存留至今的珍貴石雕佛像,是古巖歷劫幸存的珍貴文物,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石雕藝術(shù)的寶貴資料。據(jù)載:無知和尚系本巖山主,姓許名碧潭。相傳他開巖鑿佛潛居,本為避世靜修,故稱石室為“石巖小隱”。后來他漸修漸悟,發(fā)愿削發(fā)為僧。今巖中筑斗室為“祖師殿”供奉其塑像以示紀念。
清道光辛卯年(1831),住持僧振先偕徒孫開閣重修石巖。建國前夕,比丘僧新然(1906-1999)于此主持管理近半個世紀。1999年農(nóng)歷3月初3日新然法師圓寂后,相繼由李弘正、李光欽居士(今負責(zé)人)維護修葺,主理寺務(wù)佛事。
石巖古寺于三寺中規(guī)模最小,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立于巖前,可以飽覽山光海色,令人心曠神怡!
三、
金頂古寺
金頂古寺,位于卓錫古寺后面之頂峰上,海拔243米,原系道觀,由開山道士韞泉創(chuàng)建于南宋年間(1127-1279),向來供奉真武大帝、玉皇上帝諸神像。南宋末年,由邑人、朝散大夫吳丙創(chuàng)建正座“華嚴法界”佛殿,匾額為“圓通寶殿”,供奉華嚴三圣諸佛圣像,從而逐漸形成儒佛道三教渾融的格局。元朝重興住持無縫、明朝重興住持寂于,均僧道不詳。至清代才由比丘僧能文、清得、本元、如意相繼管理;民國時有比丘僧熙汀、普潤和尚為住持。自1947年至新中國成立后,由王清旺居士為當(dāng)家。1968年寺被拆毀。1969年起王清旺重登山管理。今由其子王宗盛居士繼任負責(zé)人,募資修復(fù)古寺,并先后擴建山門牌坊、祖師塔、功德堂、客堂、齋堂、小樓、涼亭等。
香客游人順登山曲徑,朝禮卓錫寺轉(zhuǎn)石巖古寺,攀上400多級的陡峭狹窄的石徑,沿途品賞清代名賢翁同和、楊鐘岳、丘逢甲游東巖的詩詞刻石,到達金頂,放眼遠眺,海天空闊,萬綠如洗。俯覽東巖,梵剎掩映林石之間,使人不禁發(fā)抒“自古名山僧占多”的贊嘆!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dāng)前頁